電視劇《壯士出川》筆記

這是一部關于英雄和死士的電視劇,一面死字旗成為貫穿全劇的獵獵大纛。幾乎所有參劇的主要演員都重傷或犧牲了。第二集打下氣球的廖俊杰是第一個,往下不完全統計有謝團長、魏明剛、王銘章和副官、劉湘、干猴兒、黑娃、胡大個受傷、秦福才、徐翻譯官、焦大胡子、和尚、毛弟、徐營長和袁大頭、徐陰陽、莽娃和李波、吳天祿、鄭桂芳、王長生、夏之悅、葛薇、靳繼忠、楊彪、張抗等。
此中人物涉及上到川軍長官,下到列兵和伙夫,涉及我軍以及插入敵軍內部的工作人員,涉及男性和女性,以葛薇、夏之悅、鄭桂芳為代表,表現了川軍中女性也盡其力發揮了作用,涉及國軍和共軍,涉及了軍人和非軍人在這場戰斗中的作為,例如小翠仙和勞軍團等。關于死的方式,有被炸,有被擊射,有以槍自殺(如徐翻譯官和夏之悅),有攜炸藥與敵同盡(如干猴兒、秦福才、徐陰陽,以及大結局中的張抗和楊彪),王銘章和靳繼忠死前配有天崩地裂似的音樂,秦福才抱著大鍋赴死是在賣萌雖然歷史不萌,張抗死前的“弟兄們,回家嘍”是讓我最感動的全劇經典話語之一,這一“家”既表現了抽象意義上的戰士視死如歸宿、戰友在歸途中共在,也表現了出川壯士以死據守最后一道屏障的家國情懷。
本劇兼顧個人和群體,兼顧點和面,在點的層面塑造典型,深入刻畫,在面的層面加強鋪陳,在有限的畫面和情節中彰顯無限。在和尚之死的相關場景中,先能看到和尚帶領一個班的人馬凜然屹立,這是一張慷慨赴死的英雄群像。接著展開廝殺,直到拼到最后的一兵一卒,和尚拄刀孑孓聳立,緩慢而悲壯地倒地。
關鍵詞:主旋律。主題曲中“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兩句的配樂,我姑且稱之為“主旋律”,我也做了一個不完全的統計,在全劇中共出現11次。我認為和其他配樂相比,“主旋律”出現的情節是最能反映主題,最具感染力的片段,或者再現了英雄沖鋒陷陣、慷慨赴死,或者再現了整支隊伍浴血奮戰,幾近全軍覆沒。雖然有許多英雄就義時的伴奏不是用的這兩句配樂(尤其是最后兩集),但我認為這兩句音樂的典型性和悲壯性最為突出。茲羅列如下:
第一集30’49’’初上抗日陣地的川軍付出前所未有、前所未料的傷亡與敵拼殺于頓悟寺
第二集7’03’’打下氣球回陣地途中,廖俊杰被炮火擊斃
第三集2’20’’炮火假延伸,張抗背起謝團長中彈,團長犧牲,張抗失蹤
第三集6’59’’淞滬戰場上的川軍幾近覆滅,廣西軍趕到,移交陣地
第六集 26’10’’繼王長生身手矯健干掉了機槍之后,連長張抗身先士卒攜手榴彈炸毀敵坦克,(主旋律給了張抗)
第七集5’45’’靳團團長和副官親上火線與日寇拼刺刀,焦大胡子:“靳團完了”,八路軍趕到
第十二集10’35’’這一次有資格得到主旋律配樂的是王長生(雖然先于他魏明剛犧牲了),在滕縣外圍戰役,攜手榴彈端掉敵機槍,被擊倒,后失蹤
第十八集18’25’’ 干猴兒炸機場,未果引彈與敵同盡,長生等被圍困危難之際新四軍趕到
第二十二集 8’40’’輪到楊彪顧頭不顧腚了,手榴彈引線拉到一半,面目猙獰大吼道“啊——”,又是賣萌的。“張抗你怎么來了”“廢話來救你呀”
第二十五集 17’55’’徐翻譯官自殺殉國
第三十三集 2’50’’馬頭山二號防線,吳天祿率兵堅守,全體戰死
關鍵詞:血性。我以為血性與理性相對,本應當無關乎價值判斷,但通常是偏褒義的一個詞,否則便會代之以諸如魯莽或野蠻。戰士們浴血沙場無疑是血性的表現。在戰場上,需要一種同仇敵愾,不能把鬼子當人,要當成鬼、當成畜生。有了仇恨,才能發憤殺敵。戰場內外,有許多憤怒難抑的場景,這也是軍隊應有的特點。兵營里處處充滿血性,訓練格斗練得“歡實”,槍是“命根子”,吊打同袍的是吳天祿,最講義氣、杯酒釋前嫌的也是吳天祿,但為了義氣也可以讓莽娃斷腕,讓李波活埋。靳旅長則彰顯了軍官的血性,可以親上火線拼刺刀,可以扮土匪劫囚車。指揮部是一個理性和血性兼具的場所,軍官們在指揮部喊出:“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血性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不適合于道德善惡的判斷,但可作審美關照。英雄惜英雄,好漢惜好漢,血性是戰友情誼的基礎。
關鍵詞:尊重。不打不相識,打出尊重和友誼。以低劣的武器裝備與日寇相拼,場場都是惡戰,葛督查奉王銘章命撤離滕縣時紅著眼圈說:“川軍將士的忠義血性,天地可鑒”。個人的案例滿滿當當,秦福才、黑娃、胡大個、何陰陽、莽娃等,都是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例如借吳天祿之口贊何陰陽:“沒看出來啊,何陰陽也是條漢子”,借張抗之口贊胡大個兒“無論你走到什么地方,沒有人敢不把你當英雄”。吳天祿從對張抗冷笑以對,到敬重他是一條漢子,對弟兄們“誰都欺負過”,到成為同生共死的兄弟,兄弟豈是隨隨便便喊出的名號。最典型的案例莫如張抗和楊彪這一對一直杠著的兄弟。第五集干完架,楊彪稱“你還算是個對手”。第十二集“自打咱們第一次見面開始,我就沒服過你,但是我從來沒小看過你”。第二十二集“咱們帶兵的,有時候打起仗來,真的是顧頭不顧腚”“如果我現在還是個參謀,我絕對不會這么做,兄弟,我理解你了”等等。二人間喜劇性的情節不少。
關鍵詞:對逝者的記憶。人和人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對共同經歷的記憶的基礎之上,對往事的回憶伴隨著感情的流淌,而故人逝去之際所觸發的斷裂感讓感情噴薄而出。他人的記憶,也是英雄存在的意義的證明。電視劇敘事借用寥寥幾個場景的組合,還原逝者生平形象或者相與交往的歷程。這些場景大多是在逝者面前的一個或多個當事人曾經親歷的場景,但也有少部分是從全知的敘述者本身的視角出發,用以補充對一個完整人物形象的建構。
①毛弟犧牲時,一是新兵入伍時用方言口音自我介紹“毛弟”、“姓毛”,二是跟隨王長生在暴風小組多日,回到老部隊,靳繼忠夸贊“老兵了!不賴!”,回到現實又是一個場景,合圍過來的隊伍已經是一個排,脫帽哀悼排長毛弟,以上,構成了一個士兵生涯的輪回
②葛薇犧牲,兩個回憶場景,“我叫葛薇,軍委會督查上尉,不叫哎”初識時的盛氣凌人,“等抗戰勝利了,咱們好好計劃一下咱們的將來”此時感情已篤,對將來仍然抱有希望,回到現實斯人已逝,構成情感歷程的一個輪回
③和尚犧牲時,張抗回憶和他談起日本人不是人而是鬼子是畜生,吳天祿的回憶從由于和尚只打不殺要槍斃他,到生死兄弟的表達
④何陰陽犧牲,腦殼疼和要死就我一人死要不要得,這個人物形象的變化似乎缺乏背景交代。
⑤吳天祿死后的感情戲是所有人物中開展得最長的一個,達7分多鐘。首先是戰斗前吳天祿自稱九條命不會死的場景與現實的對比;然后是靳繼忠的回憶,他痛心自己對待吳天祿老是嘮叨,老是板著臉,當著弟兄們的面不留面子,然而心里面卻敬重他是英雄,共同打了十五年的仗,從來沒有拉稀擺帶;張抗回憶起出川前訓練時吳天祿的驕橫以至日后關系的改善;靳繼忠回憶起吳天祿的成長,全知視角出現,吳天祿與和尚、與胡大個兒、李波等人的相處過程,展現一個血性豪爽的漢子;最后是葛薇的回憶,也是從最初的相互抵觸,到后來把他、把大家當成兄弟。【不同人的記憶,塑造一個豐滿的形象】
⑥王長生向被綁在坦克上的鄭桂芳開槍。如果說賦予一個人生命讓雙方結下牢固的紐帶,那么結束一個人的生命當產生同樣的作用,這一行為本身就充滿了抒情性。開槍之際,王長生回憶起的是兩人最后一次談話:你在哪兒,家就在哪兒。
⑦秦福犧牲后,靳繼忠和張抗不經意間回憶起那是一個多么老實巴交的人
⑧徐翻譯官犧牲后,“你知道那個翻譯官叫什么名字嗎”“只知道姓徐”,他只是無數默默無聞的英雄中的一個
⑨在王銘章殉國之前與之會面的葛薇出城后向靳旅匯報“王銘章師長誓死與滕縣共存亡”
⑩劉湘殉國,孫軍長帶頭念劉湘的遺言:“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最后兩則系高層將領犧牲后他人的記憶。【超越私人性的記憶】
關鍵詞:集體儀式。儀式是提升士氣,凝聚隊伍的有效方式,儀式是體現集體之集體性的典型場景。①全體點名,”:“一營!”“一營連長張抗!”(一營只剩個連長)“二營?二營?”“報告,二營……二營已經全體陣亡了”“三營?三營?”無人答“全體活的給我站起來!” 人亡番號在,全體點名是對于身份和功勛的一種集體追認,以及對于團隊僅存的有生力量的凝聚和激勵。人可以被打敗,但不能被打垮②口號,例如死字旗下的呼號:“國難當頭,日寇猙獰。送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老河口保衛戰前的呼號,“身后就是我們的家鄉,我們別無退路!”“我們別無退路!我們別無退路!我們別無退路!……”③請師長,敬禮,放槍④酒。a. 山西大山里出來,慶功宴一場酒b.黑娃加入袍哥人家 c.敢死隊喝瀘州老窖壯行 d.弟兄們給張抗老頭子敬酒(脫帽,火把)e.暴風小組被遣散將回老部隊明刀明槍戰斗時喝酒 f. 靳繼忠為吳天祿備酒etc如果說煙很大程度上被禁,那么酒就成為劇中重要的抒情符號。
關鍵詞:戰友和戰友情。前文已經提到,對共同戰斗經歷的記憶以及通過浴血戰斗彰顯的血性和獲得的尊重,是戰友情的重要基礎,而集體儀式則是提升士氣和加強凝聚力的重要手段。這一段做一些補充和綜合整理。
①戰斗中,一起射擊,一起擲彈,一起沖鋒,一起拼刺刀近身肉搏,前呼后擁,一呼百應。一起挖戰壕,炮火襲來躲藏在同一條戰壕,戰死死在同一條戰壕。傷口相互包扎,行走傴僂提攜。擊中目標時一笑會心,為犧牲的戰友揩血挪個好地。不屈不撓前赴后繼,沖鋒時前排戰士倒下后排繼續前進,城墻上前方機槍手倒下后排來頂替,在一部川軍紀錄片里一位老兵描述了這樣的景象:戰友身亡痛心疾首,在倒下的戰友身軀上架起機關槍,發憤還擊。
②戰地生活,舉兩個例子。一是來信了,大家伙兒立刻把通信兵圍個里三層外三層,對于千里外征途上的戰士們而言家鄉來信也是身份認同和集體凝聚力的維系紐帶,對女孩子的來信的興趣則具有異乎尋常的一致性。【一致的性別認同】二是惡戰后開飯了,一頓回鍋肉可以令眾人舞槍,歡呼雀躍。酒宴前文已提過不復述。
③戰友之間的關系還重疊著地緣、血緣的關系,出川前往往秉承父命相互照顧周全。同時還夾雜著地域性幫會文化,例如袍哥人家。據了解,這些重疊的紐帶提高了團隊成員的忠誠度,不離不棄,以死事其主。
④相互支援,默契配合。支援配合分不同的層面。有的是同一支團隊內部,例如單人沖鋒,破壞敵坦克或重機槍,后方集體火力掩護。有的是靳繼忠之下,或者張抗手下,兵分幾路,連環出擊,或里應外合,或聲東擊西,令敵顧此失彼。有的則是友軍之間的相互支援,張抗和楊彪之間你來我往的相助毋庸多言,與川軍合作過的還有廣西軍、共黨的八路軍、新四軍等。
⑤背叛與忠誠。主要指莽娃的案例。劇情似乎把金錢、女色、權力、名譽等種種欲望都賦予莽娃這一角色,這些選項與對于兄弟的義氣和忠誠一道放在價值選擇的天平上。莽娃選擇了前者,遭到了重罰。一個反面案例更襯托了忠誠之為重視,雖然這里的忠誠與幫會意義上的忠誠相互重疊。
⑥共擔責任。例如夜襲敵軍炸毀八門重炮,師部來調查,靳繼忠、羅副官、張抗等爭著承擔責任,被笑稱會演戲。再如劫軍糧、營救張抗出獄等,都是眾人爭著承擔責任。死亡尚且能與共,何況活罪。
此中人物涉及上到川軍長官,下到列兵和伙夫,涉及我軍以及插入敵軍內部的工作人員,涉及男性和女性,以葛薇、夏之悅、鄭桂芳為代表,表現了川軍中女性也盡其力發揮了作用,涉及國軍和共軍,涉及了軍人和非軍人在這場戰斗中的作為,例如小翠仙和勞軍團等。關于死的方式,有被炸,有被擊射,有以槍自殺(如徐翻譯官和夏之悅),有攜炸藥與敵同盡(如干猴兒、秦福才、徐陰陽,以及大結局中的張抗和楊彪),王銘章和靳繼忠死前配有天崩地裂似的音樂,秦福才抱著大鍋赴死是在賣萌雖然歷史不萌,張抗死前的“弟兄們,回家嘍”是讓我最感動的全劇經典話語之一,這一“家”既表現了抽象意義上的戰士視死如歸宿、戰友在歸途中共在,也表現了出川壯士以死據守最后一道屏障的家國情懷。
本劇兼顧個人和群體,兼顧點和面,在點的層面塑造典型,深入刻畫,在面的層面加強鋪陳,在有限的畫面和情節中彰顯無限。在和尚之死的相關場景中,先能看到和尚帶領一個班的人馬凜然屹立,這是一張慷慨赴死的英雄群像。接著展開廝殺,直到拼到最后的一兵一卒,和尚拄刀孑孓聳立,緩慢而悲壯地倒地。
關鍵詞:主旋律。主題曲中“風蕭蕭/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兩句的配樂,我姑且稱之為“主旋律”,我也做了一個不完全的統計,在全劇中共出現11次。我認為和其他配樂相比,“主旋律”出現的情節是最能反映主題,最具感染力的片段,或者再現了英雄沖鋒陷陣、慷慨赴死,或者再現了整支隊伍浴血奮戰,幾近全軍覆沒。雖然有許多英雄就義時的伴奏不是用的這兩句配樂(尤其是最后兩集),但我認為這兩句音樂的典型性和悲壯性最為突出。茲羅列如下:
第一集30’49’’初上抗日陣地的川軍付出前所未有、前所未料的傷亡與敵拼殺于頓悟寺
第二集7’03’’打下氣球回陣地途中,廖俊杰被炮火擊斃
第三集2’20’’炮火假延伸,張抗背起謝團長中彈,團長犧牲,張抗失蹤
第三集6’59’’淞滬戰場上的川軍幾近覆滅,廣西軍趕到,移交陣地
第六集 26’10’’繼王長生身手矯健干掉了機槍之后,連長張抗身先士卒攜手榴彈炸毀敵坦克,(主旋律給了張抗)
第七集5’45’’靳團團長和副官親上火線與日寇拼刺刀,焦大胡子:“靳團完了”,八路軍趕到
第十二集10’35’’這一次有資格得到主旋律配樂的是王長生(雖然先于他魏明剛犧牲了),在滕縣外圍戰役,攜手榴彈端掉敵機槍,被擊倒,后失蹤
第十八集18’25’’ 干猴兒炸機場,未果引彈與敵同盡,長生等被圍困危難之際新四軍趕到
第二十二集 8’40’’輪到楊彪顧頭不顧腚了,手榴彈引線拉到一半,面目猙獰大吼道“啊——”,又是賣萌的。“張抗你怎么來了”“廢話來救你呀”
第二十五集 17’55’’徐翻譯官自殺殉國
第三十三集 2’50’’馬頭山二號防線,吳天祿率兵堅守,全體戰死
關鍵詞:血性。我以為血性與理性相對,本應當無關乎價值判斷,但通常是偏褒義的一個詞,否則便會代之以諸如魯莽或野蠻。戰士們浴血沙場無疑是血性的表現。在戰場上,需要一種同仇敵愾,不能把鬼子當人,要當成鬼、當成畜生。有了仇恨,才能發憤殺敵。戰場內外,有許多憤怒難抑的場景,這也是軍隊應有的特點。兵營里處處充滿血性,訓練格斗練得“歡實”,槍是“命根子”,吊打同袍的是吳天祿,最講義氣、杯酒釋前嫌的也是吳天祿,但為了義氣也可以讓莽娃斷腕,讓李波活埋。靳旅長則彰顯了軍官的血性,可以親上火線拼刺刀,可以扮土匪劫囚車。指揮部是一個理性和血性兼具的場所,軍官們在指揮部喊出:“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血性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不適合于道德善惡的判斷,但可作審美關照。英雄惜英雄,好漢惜好漢,血性是戰友情誼的基礎。
關鍵詞:尊重。不打不相識,打出尊重和友誼。以低劣的武器裝備與日寇相拼,場場都是惡戰,葛督查奉王銘章命撤離滕縣時紅著眼圈說:“川軍將士的忠義血性,天地可鑒”。個人的案例滿滿當當,秦福才、黑娃、胡大個、何陰陽、莽娃等,都是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例如借吳天祿之口贊何陰陽:“沒看出來啊,何陰陽也是條漢子”,借張抗之口贊胡大個兒“無論你走到什么地方,沒有人敢不把你當英雄”。吳天祿從對張抗冷笑以對,到敬重他是一條漢子,對弟兄們“誰都欺負過”,到成為同生共死的兄弟,兄弟豈是隨隨便便喊出的名號。最典型的案例莫如張抗和楊彪這一對一直杠著的兄弟。第五集干完架,楊彪稱“你還算是個對手”。第十二集“自打咱們第一次見面開始,我就沒服過你,但是我從來沒小看過你”。第二十二集“咱們帶兵的,有時候打起仗來,真的是顧頭不顧腚”“如果我現在還是個參謀,我絕對不會這么做,兄弟,我理解你了”等等。二人間喜劇性的情節不少。
關鍵詞:對逝者的記憶。人和人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對共同經歷的記憶的基礎之上,對往事的回憶伴隨著感情的流淌,而故人逝去之際所觸發的斷裂感讓感情噴薄而出。他人的記憶,也是英雄存在的意義的證明。電視劇敘事借用寥寥幾個場景的組合,還原逝者生平形象或者相與交往的歷程。這些場景大多是在逝者面前的一個或多個當事人曾經親歷的場景,但也有少部分是從全知的敘述者本身的視角出發,用以補充對一個完整人物形象的建構。
①毛弟犧牲時,一是新兵入伍時用方言口音自我介紹“毛弟”、“姓毛”,二是跟隨王長生在暴風小組多日,回到老部隊,靳繼忠夸贊“老兵了!不賴!”,回到現實又是一個場景,合圍過來的隊伍已經是一個排,脫帽哀悼排長毛弟,以上,構成了一個士兵生涯的輪回
②葛薇犧牲,兩個回憶場景,“我叫葛薇,軍委會督查上尉,不叫哎”初識時的盛氣凌人,“等抗戰勝利了,咱們好好計劃一下咱們的將來”此時感情已篤,對將來仍然抱有希望,回到現實斯人已逝,構成情感歷程的一個輪回
③和尚犧牲時,張抗回憶和他談起日本人不是人而是鬼子是畜生,吳天祿的回憶從由于和尚只打不殺要槍斃他,到生死兄弟的表達
④何陰陽犧牲,腦殼疼和要死就我一人死要不要得,這個人物形象的變化似乎缺乏背景交代。
⑤吳天祿死后的感情戲是所有人物中開展得最長的一個,達7分多鐘。首先是戰斗前吳天祿自稱九條命不會死的場景與現實的對比;然后是靳繼忠的回憶,他痛心自己對待吳天祿老是嘮叨,老是板著臉,當著弟兄們的面不留面子,然而心里面卻敬重他是英雄,共同打了十五年的仗,從來沒有拉稀擺帶;張抗回憶起出川前訓練時吳天祿的驕橫以至日后關系的改善;靳繼忠回憶起吳天祿的成長,全知視角出現,吳天祿與和尚、與胡大個兒、李波等人的相處過程,展現一個血性豪爽的漢子;最后是葛薇的回憶,也是從最初的相互抵觸,到后來把他、把大家當成兄弟。【不同人的記憶,塑造一個豐滿的形象】
⑥王長生向被綁在坦克上的鄭桂芳開槍。如果說賦予一個人生命讓雙方結下牢固的紐帶,那么結束一個人的生命當產生同樣的作用,這一行為本身就充滿了抒情性。開槍之際,王長生回憶起的是兩人最后一次談話:你在哪兒,家就在哪兒。
⑦秦福犧牲后,靳繼忠和張抗不經意間回憶起那是一個多么老實巴交的人
⑧徐翻譯官犧牲后,“你知道那個翻譯官叫什么名字嗎”“只知道姓徐”,他只是無數默默無聞的英雄中的一個
⑨在王銘章殉國之前與之會面的葛薇出城后向靳旅匯報“王銘章師長誓死與滕縣共存亡”
⑩劉湘殉國,孫軍長帶頭念劉湘的遺言:“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最后兩則系高層將領犧牲后他人的記憶。【超越私人性的記憶】
關鍵詞:集體儀式。儀式是提升士氣,凝聚隊伍的有效方式,儀式是體現集體之集體性的典型場景。①全體點名,”:“一營!”“一營連長張抗!”(一營只剩個連長)“二營?二營?”“報告,二營……二營已經全體陣亡了”“三營?三營?”無人答“全體活的給我站起來!” 人亡番號在,全體點名是對于身份和功勛的一種集體追認,以及對于團隊僅存的有生力量的凝聚和激勵。人可以被打敗,但不能被打垮②口號,例如死字旗下的呼號:“國難當頭,日寇猙獰。送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老河口保衛戰前的呼號,“身后就是我們的家鄉,我們別無退路!”“我們別無退路!我們別無退路!我們別無退路!……”③請師長,敬禮,放槍④酒。a. 山西大山里出來,慶功宴一場酒b.黑娃加入袍哥人家 c.敢死隊喝瀘州老窖壯行 d.弟兄們給張抗老頭子敬酒(脫帽,火把)e.暴風小組被遣散將回老部隊明刀明槍戰斗時喝酒 f. 靳繼忠為吳天祿備酒etc如果說煙很大程度上被禁,那么酒就成為劇中重要的抒情符號。
關鍵詞:戰友和戰友情。前文已經提到,對共同戰斗經歷的記憶以及通過浴血戰斗彰顯的血性和獲得的尊重,是戰友情的重要基礎,而集體儀式則是提升士氣和加強凝聚力的重要手段。這一段做一些補充和綜合整理。
①戰斗中,一起射擊,一起擲彈,一起沖鋒,一起拼刺刀近身肉搏,前呼后擁,一呼百應。一起挖戰壕,炮火襲來躲藏在同一條戰壕,戰死死在同一條戰壕。傷口相互包扎,行走傴僂提攜。擊中目標時一笑會心,為犧牲的戰友揩血挪個好地。不屈不撓前赴后繼,沖鋒時前排戰士倒下后排繼續前進,城墻上前方機槍手倒下后排來頂替,在一部川軍紀錄片里一位老兵描述了這樣的景象:戰友身亡痛心疾首,在倒下的戰友身軀上架起機關槍,發憤還擊。
②戰地生活,舉兩個例子。一是來信了,大家伙兒立刻把通信兵圍個里三層外三層,對于千里外征途上的戰士們而言家鄉來信也是身份認同和集體凝聚力的維系紐帶,對女孩子的來信的興趣則具有異乎尋常的一致性。【一致的性別認同】二是惡戰后開飯了,一頓回鍋肉可以令眾人舞槍,歡呼雀躍。酒宴前文已提過不復述。
③戰友之間的關系還重疊著地緣、血緣的關系,出川前往往秉承父命相互照顧周全。同時還夾雜著地域性幫會文化,例如袍哥人家。據了解,這些重疊的紐帶提高了團隊成員的忠誠度,不離不棄,以死事其主。
④相互支援,默契配合。支援配合分不同的層面。有的是同一支團隊內部,例如單人沖鋒,破壞敵坦克或重機槍,后方集體火力掩護。有的是靳繼忠之下,或者張抗手下,兵分幾路,連環出擊,或里應外合,或聲東擊西,令敵顧此失彼。有的則是友軍之間的相互支援,張抗和楊彪之間你來我往的相助毋庸多言,與川軍合作過的還有廣西軍、共黨的八路軍、新四軍等。
⑤背叛與忠誠。主要指莽娃的案例。劇情似乎把金錢、女色、權力、名譽等種種欲望都賦予莽娃這一角色,這些選項與對于兄弟的義氣和忠誠一道放在價值選擇的天平上。莽娃選擇了前者,遭到了重罰。一個反面案例更襯托了忠誠之為重視,雖然這里的忠誠與幫會意義上的忠誠相互重疊。
⑥共擔責任。例如夜襲敵軍炸毀八門重炮,師部來調查,靳繼忠、羅副官、張抗等爭著承擔責任,被笑稱會演戲。再如劫軍糧、營救張抗出獄等,都是眾人爭著承擔責任。死亡尚且能與共,何況活罪。
這篇影評有劇透